close

奈沙馬蘭是一位作品口碑兩極,讓觀影人──包括他的粉絲──完全捉摸不透的導演。曾經有一度,他是我最期待的導演;但更長的一段時間,我不再看他的電影,只是偶而看看影評,冷淡的觀望著,保持著安全的距離,期待他彷彿越來越不可能的再起。

 

前兩年分裂上映並取得好口碑,卻讓我的心情有些複雜。我在一條影評中看到某人對於結尾讓前傳主角布魯斯威利登場的彩蛋報以不屑的態度,揚言,有誰會在乎一部陳年爛片的主角啊?看到這裡,我幾乎已經在內心怒吼:你他媽的,當然有,至少我就是啊!

 

無論別人怎麼說,對我而言,奈沙馬蘭最好的作品永遠是「驚心動魄」。奈沙馬蘭的電影往往有一種怎麼說,粗糙感?尤其是在今日電影工業如此發達的好來屋,奈沙馬蘭的作品常給人一種未完成的毛片的感覺。但在驚心動魄裡,劇情、角色、演技、配樂完美結合,創造出一部出奇完整、渾然天成的、動人的作品。我不會說他是我最喜歡的電影或我覺得最好的電影,但對我而言,他是一部非常非常close to heart的作品。他的兩段式結尾(布魯斯威利的結尾與山謬傑克森的結尾)情緒完全不同,但都讓我感覺既心碎而又勇敢。

 

驚心動魄的主題是找尋並接受自己。大衛(布魯斯威利)成為英雄、伊利亞(山謬傑克森)成為反派,本質上是同樣的過程。他們都試圖改變、隱藏過真實的自己,但在整部電影的過程中,他們都明白了自己是誰(I’m not a mistake…),並努力的做到了只有他們才能做的事──無論是好是壞。伊利亞的自己尋找之路絕不單純只是反派的墮落,那其中有某種讓人心碎又動容的東西。電影是生活的隱喻。在生活中,你不一定要成為殺人狂才能體會伊利亞的心情。那也可以是,你一直期望成為一流的文學家,拿個諾貝爾獎什麼的你一直努力著,但有一天突然發現你寫的東西最多不過是通俗小說。你接受了自己,並努力寫著自己所喜歡的、從心流出來的東西,即使大眾的評價是「海灘小說」、「看過就可以扔到舊書攤」等等。

 

因為對前傳的愛,我對於要不要去看異裂這部電影,是猶豫的、恐懼的、害怕受到傷害的。看完之後,我對和我一起看電影的我老爸說,「沒有驚心動魄好,但還是不錯的電影。我慶幸來看了這部片」。然而在我說完這句話後,這部電影依舊在我腦海中轉動,而且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黯淡無光。

 

異裂的主題和驚心動魄是相似的。伊利亞在最後所說的I’m not a mistake,他在前傳中就曾對布魯斯威利說過。(配上背影音樂的Mr. Glass,每看都讓我渾身顫抖)但回顧整部影片,在伊利亞證明自我的過程中,他真正是把兩個同伴當成了棋子(而且是棄子)。他在成就自己的同時,卻無視於大衛或凱文的自我追尋或成長。至少大衛追求的從來不是出名或被認可為超級英雄,而是成為他心裡那個人、無論他是不是被視為英雄。在驚心動魄的結尾,我一直相信伊利亞對於大衛是有真實的友情的。他是他一直盼望的、等待了二十多年的英雄。即使在他發現自己只能站在大衛的對立面(只要他們一握手,就是友情的終結怎麼有點螢火之森的感覺QQ)後,這一點依舊沒有改變。

 

但在異裂中,伊利亞的陰謀與癲狂卻破壞了原本的人設。這裡與他在前傳中的選擇表面上相似,卻其中有著讓人不舒服的質變。我不知道如何敘述我的感覺。前傳的伊利亞對我而言,是抱著虔誠之心墮入地獄的猶大。在這裡

 

最後三個家人握住彼此的手的一幕,理當是催淚的吧?但伊利亞分明是害死凱文和大衛的兇手至少也是幫兇。伊利亞的母親也罷了,另外兩位這麼不皺眉的接受了這突如其來的友誼心也太大了吧?這也帶出了我對電影極為不滿的第二點。就是奈沙馬蘭強行讓三位主角身邊的人無條件的理解並接受其本質。

 

即便是母親,我也認為去強求這樣的理解是不合情理的。

 

驚心動魄中最美的一段,是大衛在第一次殺死惡徒、解救了被囚的一家人後,回到家中,躺在妻子身邊,像一個孩子似輕聲告訴她,他剛剛做了一個惡夢。在電影前段,大衛和妻子疏遠的原因,正是因為某一次惡夢醒來,他沒有叫醒妻子,而是望著熟睡的妻,感覺著那份無法觸碰的孤獨感,而後逐漸封閉了自己。一直到電影最後,大衛都沒有讓妻子知道自己的能力。但在他接受真實的自己後,他不再害怕那份孤獨了。因為不再害怕,才能夠勇敢的去愛。對我而言,那是比這部片結局的強行理解更讓人動容的情感。

 

說到這裡,我有點不知該如何收尾了。

 

我很高興看到奈沙馬蘭的再起。但至少對我而言,他並沒有再一次拿出觸碰到我的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ldenbit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